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科普健教 > 健康科普

夏天,冷饮该如何吃?

发布时间:2025-07-28 08:39 来源:舒城县人民医院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盛夏酷暑,当你满头大汗地推开便利店冰柜门,一瓶冰镇饮料入喉的瞬间,仿佛每个毛孔都在欢呼。然而,这畅快过后,许多人却会隐隐感到头部或腹部等不适,甚至隐隐作痛。

 

 

 

中医称此为“寒邪直中”,那一口透心凉的冰饮,竟可能悄悄埋下了伤身的伏笔。

在中医眼中,人体贵在“阴阳平衡”,而脾胃中焦更是气血生化的根本之地,温暖如春方能运化不息。

 

 

 

冷饮的寒邪却像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雪,骤然冷却中焦的“小太阳”,干扰气血顺畅,伤害脾胃阳气。长期以往,身体会发出抗议信号: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舌苔白腻、精神倦怠,甚至女性的痛经也可能与此关系密切。

 

 

 

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必须彻底与冷饮告别。舒城县人民医院提醒您,掌握以下小细节,便能更安心地享受这份清凉:

1. 浅尝辄止,细品慢咽:

量少为佳:切忌牛饮豪饮。小份、小口,让身体有缓冲余地。

含温再咽:将冷饮含在口中几秒,待其温度稍升,接近口腔温度后再缓缓咽下。这如同在寒流到来前点起小火炉,给脾胃宝贵的适应时间,避免寒邪骤然侵袭。

慢字当先:像品味一杯热茶一样慢饮冷饮,让身体有充足时间感知和应对。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2. 择时饮冰,避虚避寒:

餐后稍歇:饭后大量血液涌向脾胃帮助消化,此时若饮冷,如同在热火上浇冰水,极易损伤消化之火。建议饭后至少间隔30分钟至1小时再碰冷饮。

大汗莫贪凉:大汗淋漓时毛孔张开,身体处于“散热”状态。此时灌冷饮,寒邪最易乘虚直入体内。应先用毛巾擦干汗水,喝少量常温水稍作平复,再少量饮用冷饮。

清晨空腹忌冰:晨起阳气初升,脾胃功能刚苏醒,如遇寒凉刺激,一天的能量发动机便可能“点火失败”。

夜卧前禁冷:夜间阳气收敛,代谢减缓。睡前饮冷易导致寒气滞留,伤阳且影响睡眠。

 

 

 

3. 体质为本,因人而异:

阳虚、脾胃虚寒者:平时怕冷、手脚不温、容易腹胀腹泻、食欲差、舌淡苔白者,对寒邪抵抗力较弱。此类体质者需高度克制冷饮,浅尝辄止或尽量避免为佳。

痰湿体质者:体胖、易倦、口中粘腻、舌苔厚腻者,冷饮易助湿生痰,加重困重感,也应少饮。

女性经期:经期气血相对亏虚,抵抗力下降,且胞宫怕寒。此时饮冷极易导致或加重痛经、经血不畅(血块多、色暗)等问题,应严格避免。

儿童与老人:儿童“脾常不足”,老人阳气渐衰,脾胃功能多较弱,均应格外注意控制冷饮摄入。

 

 

 

4. 巧妙搭配,以温制寒:

温热食物相伴:享用冷饮时或稍后,可搭配少量温性食物,如几片姜片(糖姜片亦可)、一杯温热的红茶/普洱、几颗龙眼肉。

善用天然香料:自制冷饮时,可加入少量性温的天然香料,如生姜汁、肉桂粉(少量)、豆蔻粉等,既能增添风味,又可稍制其寒性。

 

 

 

5. 优选天然,拒绝过甜:

尽量选择成分简单、少添加糖的天然冷饮。过度甜腻本身易助湿困脾,与寒凉叠加,更伤脾胃。

自制酸梅汤(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煮制后冷藏)、清爽的绿豆汤(不加或少糖冷藏)等,相对温和且具有一定生津解暑功效。

 

 

 

中医之道,贵在顺应自然与自身节奏。冷饮并非洪水猛兽,在尊重身体信号的前提下,掌握这份“冰与火”的平衡艺术,偶尔的清凉小酌也能成为炎热中的一抹惬意。

图文 | 钟炜鑫

编辑 | 王艳萍

初审 | 钟炜鑫

复审 | 方春生

终审 | 汪加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