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科普健教 > 健康科普

小暑养生:顺时调息,以应炎长

发布时间:2025-07-07 14:40 来源:舒城县人民医院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小暑至,盛夏始。天地阳气渐至鼎盛,湿热交蒸,万物华实。舒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提醒您,小暑节气应以清热解暑、健脾除湿为要,兼顾护养心阳,使机体与盛夏之气相应。

 

饮食调养:清补相济,勿伐天和

 

小暑时节饮食当如《饮膳正要》所言:"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此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过食肥甘厚味易致湿热内蕴。

 

 

 

正所谓"夏令脾土当旺,而反受邪,故多泄泻之疾。"因此饮食宜清淡平和,可适当增加苦酸之品,少食甘肥厚腻之物。

 

清暑三味

绿豆芽清肝解毒,利三焦,可凉拌或快炒;

鲜藕生津止渴,凉血散瘀,宜切片焯水佐姜醋;

苦瓜虽苦却能泻六经实火,切片盐腌后清炒可减其苦寒之性。

温病大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特别推崇西瓜:"天生白虎汤,能清热解暑,止烦渴。"

 

 

 

健脾双珍

赤小豆与薏苡仁等量煮粥,可健脾利湿而不伤正;

山药去皮蒸食,最能补脾益肺,对长夏虚损尤为适宜。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故小暑养脾尤为关键。

 

 

 

饮茶之道

乌梅三颗、山楂五片、陈皮一角煮水代茶,酸甘化阴而生津;若暑热伤气,可加西洋参片3克。

正如《本草备要》中所诫:"夏月阳浮于外,阴伏于内,切忌过食寒凉。"冰镇饮品虽能快意一时,却易伤脾胃阳气,当以温饮为度。

 

 

 

起居有常:夜卧早起,避其暑湿

小暑起居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但午时阳气最盛,当稍作憩息。此时节作息当遵循以下原则:

子午双憩:夜间亥时(21-23点)入睡,晨间卯时(5-7点)起床,午时小憩30分钟即可。

 

 

 

纳凉禁忌:避免汗出当风,尤忌空调直吹后颈背。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7℃为宜,夜间睡眠时空调温度不应低于26℃。

 

 

 

运动调摄:晨起可练八段锦之"摇头摆尾去心火",傍晚宜散步松缓筋骨。运动后汗出涔涔时,当用干毛巾拭净,不可骤入冷水沐浴。

 

经络药养:通调三焦,以平为期

 

小暑时节人体阳气浮越于表,内里相对空虚,用药施针贵在轻清透达。

穴位保健:

内关穴:每日辰时(7-9点)按压3分钟,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预防暑热扰心。

 

 

 

足三里:巳时(9-11点)艾灸10分钟,能健脾和胃,化湿浊,增强长夏抗病力。

 

 

 

委中穴:酉时(17-19点)拍打至微红,可疏通膀胱经,助排暑湿。

 

 

 


 

本草小方

- 暑热头晕:淡竹叶10克、鲜荷叶半张、芦根15克煎茶代饮

- 湿困身重:藿香、佩兰各6克,苍术3克沸水冲泡

- 汗多伤津:五味子5克、麦冬10克、西洋参3克炖服

 

小暑虽热,却是万物繁荣之时。把握此时机调理身心,不仅可安度盛夏,更能为秋冬健康奠定根基。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从之则苛疾不起。"

 

 

图文 | 钟炜鑫

编辑 | 王艳萍

初审 | 钟炜鑫

复审 | 方春生

终审 | 汪加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