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来到住院部15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会不经意间看到所有病房已经加满了床位,有的患者在输液,有的患者在吸氧,有的患者在雾化,还有医护不停穿梭的身影......自疫情管控放开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当其冲,成为被新冠病毒第一波冲击的科室。按照医院总体部署,本着“应收尽收”原则,在患者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科室统筹规划,优化人员安排,医护们面对风险与压力,勇敢担负起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患者救治与医疗服务中。

规范流程 严格把关
为了严格规范新冠感染诊治流程,在12月28日下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舒城名医秦福兵详细讲解了《新冠感染诊治参考方案》,并结合近期病例,以《新冠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为基本准则,给出了不同患者的诊疗方案及用药指导。为了保证病人就医安全,科室多次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和防护技能操作的培训。
秦主任一周时间,七天在岗,每天进行联合查房,确定患者抗感染、对症治疗方案。24小时开机,每天要接打无数电话,协调、安排工作、解读最新指南、培训医护人员、主持科室工作、会诊、参加病人救治方案讨论……最近看上去苍老、憔悴了许多,但迈起坚定的脚步来,却是最帅的样子,他总是说:“疫情当前,作为呼吸人,既要把住第一道关口,又要守住最后一道关口,我们责无旁贷!”

井然有序 高效服务
自12月25日起,短短三天,扩增至128张的床位就已全部收满。最多的一天,新收入患者多达30位,刷新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科以来的最高记录,成为全院第一个收满患者的科室,切实承担了第一梯队的使命。接收大量涌入的住院患者同时,科室门诊患者、会诊患者数也不断刷新记录,平均每天300余人,其中门诊患者和会诊患者数增幅达到疫情前的5倍。

全力以赴 奋力抗疫
现阶段呼吸科的三个病区都是满床状态,在人员紧张、治疗护理量大的双重压力下,医护们白班从早到晚,而小夜班医护完成本班工作则往往要到凌晨3点,第二天还要上大夜班,工作量是平时的3至4倍。每日都要加班加点,上班时不停歇的走动、小跑。住院的患者大多是7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有的本身就是慢阻肺患者,加上感染新冠后,病情加重,往往上一刻看着还好着,下一刻就会出现病情变化,需要抢救。为了患者的安全,医护们用意志坚守,不抱怨,勇毅担当,积极应对,他们白衣执甲、穿梭在病房里,是这条抗疫路上最坚定的脚步。
面对比平日多出几倍的患者,她们一如既往耐心细致服务每位患者,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不允许有任何疏忽、差错,患者的点滴、口服药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核对准确。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科室医护也相继被感染,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但为了保障患者的救治,保证战疫不减员,大家都自觉主动返岗继续参加“战斗”。尹明浪直接把“家”搬到科室,与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左亚兰虽然家住得远但随叫随到;陈榕榕发着烧,却毅然顶上去;李万婷、管珊珊这边剧烈呕吐,漱漱口休息片刻又开始忙起来;蔡胡敏、任永丹、傅清泉忍着刀片嗓、腿疼,继续小跑着,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们的双手双脚不能停下来,躺在床上的患者需要我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退缩放弃,有的只是把自己的班上好,把患者该用的治疗尽快用上,尽力减轻他们的痛苦,有的只是让病重一点的同事在家休息,主动承担起来,“你休息,我来上”,她们是所有战斗在一线舒医人的缩影,她们是真英雄,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医患关系 和谐融洽
医护人员的辛劳与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几天前被收治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陈老先生,在病房里见证了一批批医护人员的坚守。“他们工作非常辛苦,服务态度特别好,只要我有急事按呼叫器,他们立刻就会过来给我做处理,还会安慰我几句,要积极乐观,他们真的非常不容易。”陈老先生恳切的说着。
午间查房,一位老人拉着汪昌林医生的手,满眼感激的不停说着,好像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就那短短的两分钟,诉说着浓浓的医患情,看着老人一天天病情好起来,在旁的家属和护士看在眼里,欣慰在心里。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后第一波感染高峰冲击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坚守,互相安慰、默契配合,不折不扣落实各项任务,以集体的力量牢牢守住了抗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充分彰显了防控疫情第一梯队的担当。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是这样一个科室,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心系病患,严谨专业。在“肺”常时期,凝聚“肺”凡之力,他们勇往直前,用大无畏的精神,敢打硬仗,相信明天“肺”更好,期盼早日告别新冠,迎来春暖花开。目前,科室工作繁重,但井然有序,住院环境整洁温馨。呼吸人一直秉承着“既要治病,又要暖心”的宗旨,任何时候都在为舒城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