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舒城县人民医院 > 健康知识 > 疾病宣传

认识麻风病

发布时间:2016-01-19 15:45 来源:舒城疾控中心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解放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麻风病早期症状: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局部皮肤麻木、不出汗,对冷热、疼痛不敏感;手指伸不直,形如鸡爪;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等。
    传染源: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
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在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麻风杆菌对热十分敏感,60℃经10—30分钟即可灭活。但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
    预防和控制:麻风病的预防主要是早发现,早治疗。实行对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麻风病治疗就在家进行,病人只要服1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